汕头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内容展示

首页 >

如何走稳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2018-12-07


当大环境改变时,企业如何转换增长动力决定着生死。对众多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不冒烟的烟囱,3000元的枕头    

两根烟囱天天冒烟,周边居民的环保举报越来越多,位于山东德州的振华玻璃公司被中华环保联合会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痛定思痛,振华公司全面停产,当大烟囱不再冒烟,路在何方?老厂区停产半年后,以环保为卖点的新玻璃项目上马。


    

断臂求生,振华并不是唯一代表。“山东民企百强”丛林集团产品从水泥等向高端铝合金材料跨越,实现了“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华丽转身。在山东的民企群体中,类似于振华、丛林的转型故事还有很多。

    

面临着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民营企业艰难求解着“如何转换增长动力”的答案。他们的规模或大、或小,所在行业不同,所采取的手段各异,却围绕着核心竞争力,横向、纵向、乃至跨界转型,失意者大有人在,成功者亦不在少数,盘点这些成功的转型者,可以发现,他们无一不抓住了一个共同的核心:创新。

    

纺织服装业是山东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全省工业5个过万亿行业之一,转型升级之路怎么走?

    

吕勇利是滨州愉悦家纺公司的一名枕头设计师,他所设计的每一个枕头都是私人定制,设计之前首先要扫描顾客的头部、颈部和肩部数据,“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数据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获取顾客数据后,再把数据传到电脑里面,会建出一个模型,最后出来那个枕头就是完全符合他自己的枕头。”吕勇利说,这样的枕头一个能卖到3000元,还供不应求。放在以前,同样材质的产品,最多200元。

    

作为宜家、迪卡侬等国内外一线品牌供应商,愉悦家纺原先每年200多个创新项目都是围绕主业印染家纺展开。但从去年起全行业遭遇低谷,在总经理王春凯看来,“从一开始每个商场里面将近有20个家纺品牌,到后来逐步逐步每年递减,最后基本上每个商场里能保持三到五个品牌就不错了,这个背后的本质就是消费在这方面的需求是不断降低的。”

    

进军产业链上游

    

当传统行业越来越难做,获取顾客的成本越来越高,转型势在必行。但与愉悦家纺横向转型不同的是,位于泰安的康平纳公司向产业链上游进军。


    

以前的印染车间,往往是“高人工、高污染、高能耗”。而走进康平纳集团的筒子纱染色车间,只见车间二楼的控制室里,工人轻按摁钮,就完成了对整个生产线的控制。康平纳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鹿庆福告诉记者,如此智能化的车间主要归功于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示范生产线的基础上升级建立的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凭借这项技术,康平纳集团斩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外人不知道,康平纳最初只是一般的面料生产企业,造设备这离他们很远,但在长期从事纺织印染及后整理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决策者们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强烈阵痛——买了设备挣钱,挣了钱再买设备。为了走出怪圈,康平纳没有像一般面料企业那样朝服装加工等“下游”产品走,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上游”的纺织机械制造。

    

十年磨一剑,通过产学研合作,他们最终将国家科技进步奖落地,实现了成功转型。

    

实打实的跨界

    

在大转型时代,每个CEO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企业该怎么样去“革命”,而不是被别人“革命”,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正当侯成安的通信电缆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个让人不理解的决定——转行做PE给水排水管道,这可是实打实的跨界。

    

见微知著考验着企业家的商业智慧和预判力。侯成安爱看新闻,总能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抓住“机遇”。“当时的市政建设大多都用水泥管,PE排水管比传统的水泥管道更耐用、施工更方便,而且不会出现二次渗漏,肯定会成为将来的城市建设首选材料。”

    

这是关键的一招。一方面,在他原先的通信电缆业务上,同行订单萎缩的厉害,一度缩减了四分之三;另一方面,投入一个亿研发之后,他以“高科技”为卖点的PE管仅首批订单就卖出了1000多万元,至今每年产值已近两亿元。

    

转型不容易,从上述民企的转型故事里,我们能看出他们的纠结与希望,努力与拼搏;他们手持创新大旗,或者在熟悉,或者在不熟悉的市场中摸索前行之路,却没有迷失方向;他们凝聚起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转型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创新是转型成功者的共同选择

王延斌

    

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还是灭亡始终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残酷现实,转型是他们能主动把握命运的重要法宝。当前,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创新引擎”成为转型成功者的共同选择。

    

还原他们的转型故事,我们发现了一些共性:掌舵者的市场嗅觉,对时代的判断很重要,“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创新高度认同,舍得投入,即使“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也要干;此外,强有力的产学研“外援团队”,确保与自身实力珠联璧合,以回应市场期待……

    

这种被“逼”出来的转型,才是企业家的张力和看点所在,是企业历史进程中所有的高潮和戏剧性所在。


当大环境改变时,企业如何转换增长动力决定着生死。对众多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不冒烟的烟囱,3000元的枕头    

两根烟囱天天冒烟,周边居民的环保举报越来越多,位于山东德州的振华玻璃公司被中华环保联合会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痛定思痛,振华公司全面停产,当大烟囱不再冒烟,路在何方?老厂区停产半年后,以环保为卖点的新玻璃项目上马。


    

断臂求生,振华并不是唯一代表。“山东民企百强”丛林集团产品从水泥等向高端铝合金材料跨越,实现了“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华丽转身。在山东的民企群体中,类似于振华、丛林的转型故事还有很多。

    

面临着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民营企业艰难求解着“如何转换增长动力”的答案。他们的规模或大、或小,所在行业不同,所采取的手段各异,却围绕着核心竞争力,横向、纵向、乃至跨界转型,失意者大有人在,成功者亦不在少数,盘点这些成功的转型者,可以发现,他们无一不抓住了一个共同的核心:创新。

    

纺织服装业是山东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全省工业5个过万亿行业之一,转型升级之路怎么走?

    

吕勇利是滨州愉悦家纺公司的一名枕头设计师,他所设计的每一个枕头都是私人定制,设计之前首先要扫描顾客的头部、颈部和肩部数据,“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数据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获取顾客数据后,再把数据传到电脑里面,会建出一个模型,最后出来那个枕头就是完全符合他自己的枕头。”吕勇利说,这样的枕头一个能卖到3000元,还供不应求。放在以前,同样材质的产品,最多200元。

    

作为宜家、迪卡侬等国内外一线品牌供应商,愉悦家纺原先每年200多个创新项目都是围绕主业印染家纺展开。但从去年起全行业遭遇低谷,在总经理王春凯看来,“从一开始每个商场里面将近有20个家纺品牌,到后来逐步逐步每年递减,最后基本上每个商场里能保持三到五个品牌就不错了,这个背后的本质就是消费在这方面的需求是不断降低的。”

    

进军产业链上游

    

当传统行业越来越难做,获取顾客的成本越来越高,转型势在必行。但与愉悦家纺横向转型不同的是,位于泰安的康平纳公司向产业链上游进军。


    

以前的印染车间,往往是“高人工、高污染、高能耗”。而走进康平纳集团的筒子纱染色车间,只见车间二楼的控制室里,工人轻按摁钮,就完成了对整个生产线的控制。康平纳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鹿庆福告诉记者,如此智能化的车间主要归功于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示范生产线的基础上升级建立的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凭借这项技术,康平纳集团斩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外人不知道,康平纳最初只是一般的面料生产企业,造设备这离他们很远,但在长期从事纺织印染及后整理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决策者们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强烈阵痛——买了设备挣钱,挣了钱再买设备。为了走出怪圈,康平纳没有像一般面料企业那样朝服装加工等“下游”产品走,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上游”的纺织机械制造。

    

十年磨一剑,通过产学研合作,他们最终将国家科技进步奖落地,实现了成功转型。

    

实打实的跨界

    

在大转型时代,每个CEO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企业该怎么样去“革命”,而不是被别人“革命”,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正当侯成安的通信电缆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个让人不理解的决定——转行做PE给水排水管道,这可是实打实的跨界。

    

见微知著考验着企业家的商业智慧和预判力。侯成安爱看新闻,总能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抓住“机遇”。“当时的市政建设大多都用水泥管,PE排水管比传统的水泥管道更耐用、施工更方便,而且不会出现二次渗漏,肯定会成为将来的城市建设首选材料。”

    

这是关键的一招。一方面,在他原先的通信电缆业务上,同行订单萎缩的厉害,一度缩减了四分之三;另一方面,投入一个亿研发之后,他以“高科技”为卖点的PE管仅首批订单就卖出了1000多万元,至今每年产值已近两亿元。

    

转型不容易,从上述民企的转型故事里,我们能看出他们的纠结与希望,努力与拼搏;他们手持创新大旗,或者在熟悉,或者在不熟悉的市场中摸索前行之路,却没有迷失方向;他们凝聚起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转型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创新是转型成功者的共同选择

王延斌

    

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还是灭亡始终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残酷现实,转型是他们能主动把握命运的重要法宝。当前,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创新引擎”成为转型成功者的共同选择。

    

还原他们的转型故事,我们发现了一些共性:掌舵者的市场嗅觉,对时代的判断很重要,“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创新高度认同,舍得投入,即使“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也要干;此外,强有力的产学研“外援团队”,确保与自身实力珠联璧合,以回应市场期待……

    

这种被“逼”出来的转型,才是企业家的张力和看点所在,是企业历史进程中所有的高潮和戏剧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