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内容展示

首页 >

依靠创新驱动 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转型

2018-06-20


摘要: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资料图片 来源互联网)

  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突破,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发展战略,纷纷提出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并带来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组织了形态的重大变革,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了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等新趋势。

 

  现状和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世界工厂,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总量规模大、参与国际分工程度高,在全球制造业占据了重要地位。

 

  总量规模全球第一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不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支撑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国际比较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居世界第四;2010年为19.8%,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2015年已高达26.7%,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出九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受市场需求规模逼近峰值、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制造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双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冶金、电解铝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出现大量产能过剩,增长乏力;而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却保持较快发展,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2017年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提高至10%左右。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和占比提高也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近五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3%以上,比全部工业快六个百分点以上。部分先进制造业前沿领域表现颇为耀眼,2017年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同比分别增长68.1%和51.1%,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大型飞机、5G通信等重大项目也加快突破发展。

 

  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7年的1.1%左右,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根据德勤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团队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编写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球第一,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从创新能力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在128个经济体中名列第22位,比2012年提升12位,成为该报告发布10年来第一个跻身全球22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凸显,有效供给不能完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需要提高供给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大而不强”问题突出,部分行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三是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体制机制束缚问题突出;四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遇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分流”两头挤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

 

  战略部署

 

  为应对新一轮全球制造业领域竞争、切实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应把握发展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产品性能和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四基”发展严重滞后,使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必须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高端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梳理出需要重点攻克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制约,集中力量予以各个突破。

 

  促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着力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二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实施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三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通过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等,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四是注重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重点支持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推动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实施创新成果转化促进行动,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改造提升。实施清洁生产行动,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质量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技术创新的过程。为此,要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增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按照党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推进“制造业+”发展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步伐加快,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和要素深度融合,催生了更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为此,要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按照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新要求,促进“制造业+科技”“制造业+金融”“制造业+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催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切实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也是竞争力。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特朗普制造业回流和新兴经济体加快制造业发展的竞争态势,一是积极挖掘潜力,针对企业用工、税费、物流、融资、能源等成本问题,采取务实措施,降低实体企业成本;二是需要从体制机制的改革上发力来提升营商环境质量,加快完善现代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以政府效率提高换得制造业效率的改善。《经济参考报》

 

  制造和数字融合型人才是稀缺资源

 

  在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成为新工业革命竞争焦点的同时,制造和数字融合型人才则是我国制造业的稀缺资源。

 

  6月6日,在江苏江阴举行的2018年中国企业家年会中国制造业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室主任、研究员王晓明表示,在新工业革命时期,知识性生产要素的争夺将日趋激烈,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在下降,知识型员工、品牌、标准制订、竞争规则、知识产权等成为竞争的焦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

 

  王晓明特别提到人才是争夺的一种重要战略性资源,“未来的5G和云服务到位之后,可能更加短缺的是人才。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人才不缺乏,但是制造和数字融合的人才非常缺乏,这就需要通过国家的角度、地方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全方位地推进企业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目前,我国制造业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传统制造企业必须要把握好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坚定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装备融合的发展道路。”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在峰会上呼吁,要加快推进绿色智能制造发展步伐。

 

  任元林提出,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逐步做到关键优先岗位由机器人替代,优化物资采购供应链,使我们的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和成本管控能力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董事长刘家平从临港产业区长期建设实践角度出发提出,智能制造代表着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生产技术理念的革新,同时智能制造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自主创新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关键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提升。

 

  关于提升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国际联盟执行主席、爱波瑞集团董事长王洪艳提出,推进最基础的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实现全价值链管理非常重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抓住最根本的精益管理,事实上可以释放我们在内部管理上浪费的红利。如果你能坚持精益管理三年,至少你的利润能释放出5%,这都是钱。”《第一财经日报》

 

  增值税改革添新动力

 

  从5月1日起,我国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预计全年可减税2400亿元。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2017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接近40%。其中,制造业增值税在国内增值税中占有较高比重。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下,增值税税率下调可以产生显著的减税效应,将极大地促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说。

 

  据统计,截至5月31日,广东(不含深圳)共有40余万户纳税人顺利按照新税率成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电子发票及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共4482.38万份,涉及金额10350.87亿元、税额1602.3亿元。

 

  “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预计公司今年可少缴增值税及相应附加税费1.2亿元。”OPPO公司财务负责人龚先生说,此次改革对于制造业企业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创新空间。

 

  据测算,税率调整后,制造业减税规模超过了所有行业总减税规模的1/3,企业税负有效降低,资金压力明显减轻。

 

  “税率下降,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将有效助推先进制造业的优质发展。”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表示。

 

  对于降低税率的效应,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分析,合同双方在税率下降后至少有一方获利,例如合同含税报价100万元,甲方的成本不变,但是乙方的税后收入增加了;合同不含税报价100万元,乙方的收入不变,但是甲方的成本却减少了。

 

  “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对于大中小微企业来说都是个好消息,税率的降低毫无疑问会全面降低税负。”李旭红说。《经济日报》


摘要: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资料图片 来源互联网)

  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突破,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发展战略,纷纷提出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并带来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组织了形态的重大变革,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了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等新趋势。

 

  现状和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世界工厂,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总量规模大、参与国际分工程度高,在全球制造业占据了重要地位。

 

  总量规模全球第一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不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支撑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国际比较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居世界第四;2010年为19.8%,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2015年已高达26.7%,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出九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受市场需求规模逼近峰值、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制造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双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冶金、电解铝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出现大量产能过剩,增长乏力;而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却保持较快发展,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2017年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提高至10%左右。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和占比提高也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近五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3%以上,比全部工业快六个百分点以上。部分先进制造业前沿领域表现颇为耀眼,2017年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同比分别增长68.1%和51.1%,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大型飞机、5G通信等重大项目也加快突破发展。

 

  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7年的1.1%左右,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根据德勤全球消费与工业产品行业团队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编写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16年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球第一,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从创新能力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在128个经济体中名列第22位,比2012年提升12位,成为该报告发布10年来第一个跻身全球22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凸显,有效供给不能完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需要提高供给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大而不强”问题突出,部分行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三是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体制机制束缚问题突出;四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遇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分流”两头挤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

 

  战略部署

 

  为应对新一轮全球制造业领域竞争、切实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应把握发展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产品性能和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四基”发展严重滞后,使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必须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高端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梳理出需要重点攻克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制约,集中力量予以各个突破。

 

  促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着力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二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实施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三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通过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等,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四是注重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重点支持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推动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实施创新成果转化促进行动,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改造提升。实施清洁生产行动,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质量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技术创新的过程。为此,要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增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按照党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推进“制造业+”发展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步伐加快,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和要素深度融合,催生了更多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为此,要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按照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新要求,促进“制造业+科技”“制造业+金融”“制造业+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催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切实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也是竞争力。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特朗普制造业回流和新兴经济体加快制造业发展的竞争态势,一是积极挖掘潜力,针对企业用工、税费、物流、融资、能源等成本问题,采取务实措施,降低实体企业成本;二是需要从体制机制的改革上发力来提升营商环境质量,加快完善现代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以政府效率提高换得制造业效率的改善。《经济参考报》

 

  制造和数字融合型人才是稀缺资源

 

  在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成为新工业革命竞争焦点的同时,制造和数字融合型人才则是我国制造业的稀缺资源。

 

  6月6日,在江苏江阴举行的2018年中国企业家年会中国制造业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室主任、研究员王晓明表示,在新工业革命时期,知识性生产要素的争夺将日趋激烈,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在下降,知识型员工、品牌、标准制订、竞争规则、知识产权等成为竞争的焦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

 

  王晓明特别提到人才是争夺的一种重要战略性资源,“未来的5G和云服务到位之后,可能更加短缺的是人才。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人才不缺乏,但是制造和数字融合的人才非常缺乏,这就需要通过国家的角度、地方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全方位地推进企业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目前,我国制造业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传统制造企业必须要把握好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坚定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装备融合的发展道路。”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在峰会上呼吁,要加快推进绿色智能制造发展步伐。

 

  任元林提出,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逐步做到关键优先岗位由机器人替代,优化物资采购供应链,使我们的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和成本管控能力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董事长刘家平从临港产业区长期建设实践角度出发提出,智能制造代表着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生产技术理念的革新,同时智能制造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自主创新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关键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提升。

 

  关于提升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国际联盟执行主席、爱波瑞集团董事长王洪艳提出,推进最基础的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实现全价值链管理非常重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抓住最根本的精益管理,事实上可以释放我们在内部管理上浪费的红利。如果你能坚持精益管理三年,至少你的利润能释放出5%,这都是钱。”《第一财经日报》

 

  增值税改革添新动力

 

  从5月1日起,我国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预计全年可减税2400亿元。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2017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接近40%。其中,制造业增值税在国内增值税中占有较高比重。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下,增值税税率下调可以产生显著的减税效应,将极大地促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说。

 

  据统计,截至5月31日,广东(不含深圳)共有40余万户纳税人顺利按照新税率成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电子发票及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共4482.38万份,涉及金额10350.87亿元、税额1602.3亿元。

 

  “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预计公司今年可少缴增值税及相应附加税费1.2亿元。”OPPO公司财务负责人龚先生说,此次改革对于制造业企业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创新空间。

 

  据测算,税率调整后,制造业减税规模超过了所有行业总减税规模的1/3,企业税负有效降低,资金压力明显减轻。

 

  “税率下降,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将有效助推先进制造业的优质发展。”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表示。

 

  对于降低税率的效应,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分析,合同双方在税率下降后至少有一方获利,例如合同含税报价100万元,甲方的成本不变,但是乙方的税后收入增加了;合同不含税报价100万元,乙方的收入不变,但是甲方的成本却减少了。

 

  “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对于大中小微企业来说都是个好消息,税率的降低毫无疑问会全面降低税负。”李旭红说。《经济日报》